“正史不一定正,但野史绝对够野”,相信对历史感兴趣的文友都听到过这句话。正史和野史堪称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,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。正史作为经由正规渠道编撰的历史记录本,通常会对所收史料进行核实和筛选,以尽可能的还原真相。而野史这玩意以博取眼球为首要目的,往往嘴一张,便先抛个大瓜,以此挑动大众的情绪,将历史烟火气拉满,堪称“民间辣评版历史”,它往往以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形式存在翻倍赚,真实性存疑,毕竟连“明宣宗乃建文帝之子”这等史料都能给你编的有鼻子有眼。
明宣宗剧照
至于说正史不正,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,有为尊者讳故意用曲笔使出春秋笔法的,有出于某种目的在筛选时故意遗漏某些关键史料的,有疏忽误记导致前后不一的,如此种种不一而足。没有一本史籍能确保自己的记录百分百正确。因此历史真相只有无限接近,不可能百分百还原。
迄今为止阿越已写过数百篇明宗室文章,《明实录》是手中最重要的参考资料。
《明实录》是明朝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,记录了自明太祖朱元璋至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、约两百五十年的历史。全书共十三部,两千九百一十一卷,字数达1600多万,是有明一代史料的集大成者。
如此一部浩瀚巨著,其间出现疏漏在所难免,而《明实录》也毫无意外的一次次刷新了阿越对待正史的三观。因养猪政策,对宗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,实录对其信息记载发生错乱实属正常。本以为这已经属于极限,奈何翻开《明宣宗实录》检索,竟发现连正主明宣宗本人的生辰都能搞出两个版本,好家伙只能直呼好家伙。
明仁宗剧照
你以为这就完了?
错!大错特错!
就在阿越自信满满之时,十三朝实录中(建文朝实录附于《太祖实录》,景泰朝实录附于《英宗实录》,但现存《太祖实录》无建文朝实录相关内容,只能通过《太宗实录》一窥其貌)篇幅仅比比《明光宗实录》长,内容不足10万字,只有十卷的《明仁宗实录》,又猝不及防的刷新了我的三观。
《明仁宗实录》,起自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八月,止于洪熙元年(1425年)五月,记载明仁宗在位时期史事,每月一卷,共十卷,其中卷二分上中下三卷,卷十为单独一卷,其余八卷分上下两卷。该实录由杨士奇任总裁,蹇义等纂修,始修于洪熙元年闰七月,宣德五年(1430年)五月,与《明太宗实录》同时进呈,历时近五年。
《明仁宗实录》
《明仁宗实录》所载内容翻倍赚,阿越没发现过疏漏,但前几卷的时间线却乱的让人无法直视。
卷一上先简述了明仁宗称帝前的生平,而后由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七月十八日明成祖驾崩,遗命皇太子即皇帝位切入,从八月甲辰朱高炽从杨荣、海寿手中得知遗命开始,以编年体的格式记录仁宗朝史事。
“永乐二十二年七月辛卯,太宗皇帝以征虏寇上宾于行在。先日,遣命皇太子即皇帝位。
八月甲辰,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院学士杨荣、御马监少监海寿传遗命至北京。帝哭恸几绝,强起拜受。既而命尚书蹇义、大学士杨荣杨士奇议一应合行事宜,及同礼部尚书吕震议丧礼, 严京城守卫。
丙午,遣书谕随征大营五军总兵官,先委宁阳侯陈懋、阳武侯薛禄率领原随驾精壮马队三千里驰回京。若三千马队不可撒动,即于各营选精壮马队一万还京。是时,京卫军士悉出从征,京师留守不及数千故也。”(《明仁宗实录·卷一上》)
卷一上与卷一下截图对比
至于八月甲辰是否为八月朔日,因实录未载明不得而知,不过每月朔日都会加“朔”字点明,所以大概率不是。也就是说实录切入正题时,时间线在八月朔日之后。
然而神奇的是,卷一下一开头竟出现了“朔”字,称“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戊午朔”,也即当年的八月初一为戊午日。
既然戊午为初一,那么卷一上所载的“甲辰”至“丁巳”这十四日又算什么?实录明确记载它们也属于八月,难道永乐二十二年有两个八月,一为正八月,一为闰八月?
检索十三朝实录,但凡出现闰月,皆明白无误的开载“闰某月”,故永乐二十二年不存在闰月,至少不会是闰八月,卷一上和卷一下记载的内容为同一个月之事。所以所谓的“戊午朔”属于错误记载。
更奇葩的是,明明是《明仁宗实录》,可卷一下的卷标却是《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》。《太宗实录》和《仁宗实录》的总裁管为同一个人: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,所以阿越深度在装订时把卷标弄混了。
卷二上与卷二中截图对比
卷二也存在类似问题。
卷二上以“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癸酉”起头,未加“朔”字,搞不清“癸酉”究竟是不是九月朔日。
卷二中则称“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壬午朔”。九月同样没有闰月,卷二的三哥分卷记载的为同一月份之事。既然壬午是九月朔日,那存在于卷二上的“癸酉”到“辛巳”这九天,难道是虚幻的存在?整个卷二上又算什么东西?
卷二中与卷二下的分卷节点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,因为完全没有明确的分界点,部分卷二中的内容明晃晃的出现在了卷二下,似乎并没有卷二下这个东西,但实录的目录,及正文部分标签无不证明确实存在卷二下。
模糊的卷二中与卷二下分界
既然《明仁宗实录》的时间错乱至此,要搞清永乐二十二年八月、九月这两个月的正确时间,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矫正了。
检索《明太宗实录》最后一卷,其内明确记载“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癸卯朔”,即八月初一为“癸卯”。如此卷一上的“八月甲辰”当为八月初二,而卷一下的“戊午朔”压根不是朔日,而是八月十六日,《明仁宗实录》卷一根本没有记载八月的朔日。
“癸酉”正好在“癸卯”三十天,所以它才是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的朔日,所谓的“九月壬午朔”反倒是九月初十。
《明太宗实录》末卷截图
卷三明确记载“永乐二十二年冬十月壬寅朔”,如此则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大,共三十天,九月小,共二十九天,符合夏历的月份设置。
别看只是一个“朔”字之差,但查阅资料时,很容易被误导,继而导致整个时间推算错误。也别觉得只有不熟悉夏历的现代人才会被误导,古人对此也不比现代人精湛多少,若没有万年历补正,一样会被误导。
编修一朝实录,关乎先朝政事,牵扯本朝政治生态,事关重大。朝廷为修史专门成立了史馆,委派多位朝中大佬亲自坐镇,最终要上呈皇帝御览,才能定稿。结果古人连这等国家级重点工程都敢尸位素餐,也是服了。
顶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